思政之光,灼灼星亮

发布日期:2022-08-19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点击:

思政之光,灼灼星亮

——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退休教师武星亮教授

“两鬓斑白,身板笔挺,身穿深蓝色外套,眼睛笑起来弯弯的,月牙儿似的,脸庞上洋溢着神采奕奕的自信,周身散发着学者的智慧之光……”这是武星亮教授给人们的第一印象。

1975年,武老师作为一名工农兵大学生,怀抱着一颗“学好农业科技知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红心,被推荐到山西农学院(ty8天游登录测速登录前身)农学系农学专业读书。1977年12月底,人生航向发生转变,毕业后留校在马列主义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前身)任教。之后学校多次外派学习:1978年3月至1979年12月在山西省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高级研究班学习;1982年9月至1983年7月在四川大学哲学系进修;1984年9月至1986年1月在吉林大学哲学系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其余时间,一直在校任教。武老师认为这三次“脱产学习”使他受益良多,是学校培养了他,是学校给提供了成长的条件,自己理当好好干,为学校付出。之后,1998年任教授,1999年任硕士生导师。2001年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两课硕士”,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于2004年获法学硕士学位。讲到这里武老师笑着说:“奇葩的是,都五十多岁了才取得硕士学位,我是中国人大最老的在职研究生之一,这在当时都传为笑谈。”这个笑谈,一方面体现了武教授对学问孜孜不倦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填补了其“学位”的空白。2001年,成长为山西省的思政专家;2010年,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年,受邀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去日本考察“城乡一体化”;2013年至2015年,学校延聘两年;2015年,办理退休手续;2016年,连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至2021年。

在工作中,武星亮教授尽职尽责、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他曾长期担任学校思政部和公共管理学院的领导,每日工作排得满满当当,在教学、科研、管理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多年来,他总是夜晚备课,往往要到零点后才能休息;为了工作,他废寝忘食,不知在办公室里度过了多少个节假日。2007年学校百年校庆,为将学院院史编写的更加规范、科学,他晚上通宵达旦地核实有关数据,三易其稿,与同事们一同完成了院史初稿编撰工作。此外,武老师也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工作再忙,仍不忘给自己“充电”。从1979年开始,他坚持自费订阅《新华文摘》,并对每期的人文社科类文章进行仔细研读,及时了解学术前沿与动态。可以说武老师走到哪里,就会把他的发现和思考带到哪里。

在教学中,武星亮教授有着与时俱进、不断求索的创新精神。他用心揣摩教学规律,总结教学经验,努力钻研教学内容,琢磨教学技巧,注重“听课”,向每一位优秀老师学习、向每一本好书请教。他针对思政课特点创造性地总结出了“三个123”的教学经验,第一个“123”是“立足一个根本——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弘扬两种理念——民主的理念和科学的理念,倡导三种追求——追求真、追求善、追求美”;第二个“123”是“把握一条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循着两条途径——课内途径和课外途径,抓住三种问题——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第三个“123”是坚持一种观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是为学生服务的观点,运用两种力量——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发扬三种精神——认真的精神、科学的精神和吃苦的精神。这一教学模式为应对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提供了创新性的思路,一经推出,就获得许多同行的认可。

在教学中,武老师还注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法动人。为解决部分学生“不愿意”学思政课的难题,武老师在课堂上创造性地采用“图解教学”与“热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触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起共鸣。他还制作了“唯物全图”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以一张张形象的图展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因此在山西农大经常能听到“武老师讲的马克思主义令人信服”的赞叹,同学们反映听他的课“有启发,还不累”,收到了“坐得住、听得进、受触动”的良好效果。他还几十年如一日地根据时政热点问题面对大学生开设专题讲座,为大学生答疑解惑。如苏东剧变、邓小平南巡讲话、香港回归、“入世”、新农村建设、举办奥运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乡村振兴、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等,他围绕这些热点所作的专题讲座对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正确理解党的政策和形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正是这种教学服务理念,使他的课程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们也深深爱上这位严肃又不失幽默,可亲可爱又可敬的“武老师”。

在读书方面,随着岁月的积淀,武老师总结出了属于他的“小妙招”。首先,要发扬“抠”的精神。武老师说:“就像习主席谈的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一样,做研究要一点点的学,一点点的抠细节。读一本书要扣三环,即概念、原理、体系。”其次,要遵循坐标学习研究法。何为坐标?即找到对立面,在对立统一中寻求理解。此外,还要注重框架的把握,对书和文章有宏观的把握,不能被书所吞噬。最重要的方法是:要下“笨功夫”。说到这里,武老师从抽屉里拿出一大沓陈旧泛黄的小卡片,这些卡片上记载了老师当年对看过的书、期刊的内容摘录和框架归纳。这几千张小卡片就是武老师所下的笨功夫,这种勤奋钻研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慕和学习。

在科研上,武老师坚持基于教学实践来申报研究课题。他先后主持研究和实施了“构建农业院校人文社会科学‘134’教学模式”和“高校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交融‘234’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等多项教学研究课题。2011年至2014年,又主持完成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课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方法研究”。自1985年在《晋阳学刊》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以来,他先后在省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1本,主编农业部和山西省统编教材6本,主持省教育厅、科技厅和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科研项目7项。2002年,他受教育厅委托主编了山西省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为全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做出了贡献,其撰写的《用“民主和科学”来解读“四个如何认识”》一文,获得了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为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教研、科研基础。

其中,最令武老师自豪的研究成果是:最早在《晋阳学刊》等杂志上发表的三篇论文。论文中对“认识的基本规律”创造性的提出了“两种形态、三个层次”的新观点,首次提出了“统性认识”的概念。这是在当时学界有着独树一帜的创新点,并受到学术界的认可,也是武教授对改革开放后我国哲学研究的一个贡献。

在生活中,武老师是一位心中有“爱”的人,作为院部领导他十分关心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他了解到陕西籍学生李娜家庭贫困,专门嘱咐辅导员平时在生活上给予她关心与帮助,并常在课下与她谈心,给她鼓励。但是,在遇到有的教师备课不充分,有的学生旷课、作弊等问题时,他总是刚正不阿,给予严肃的,有时甚至是过火的批评。

在生活中,武老师还是一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学者。他从2010年开始学“写诗”,伴随着武老师在全国各地及海内外的足迹,至今已创作了四十余首“行鸣韵”。其中一首是在日本访学时纪念六十岁生日写的《七月既望絮语》:“花甲访学扶桑行,遥想往昔泛舟景。劈浪鉴真胆识高,戏波苏轼才气灵。杏坛有道凭爱心,学海无涯需痴情。短棹击水六十年,奋力前行信义鸣。”武老师的这些诗对仗工整、字句押韵,它不仅仅是老师的当下感慨,更是武老师历经沧桑岁月的一番人生领悟。

四十多年来,武老师收获了满满的鲜花和桂冠,他的教学及管理工作得到学校、省里和教育部的充分认可,曾多次受到学校和省级以上的表彰,还常受邀到省外参加访谈和研讨会。200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2年,被评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此外,武星亮教授还先后被聘为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山西省高校‘两课’教学指导委员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组负责人;2003年,所负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被评定为首届山西省精品课程;2005年,被聘为山西省高校教师资格专家审查委员会副主任;2006年,被聘为“山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组组长;2010年和2016年两次被教育部聘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武老师自我评价说:“我的最大特点就是‘实’。”其实在许多人眼中,武老师身上不仅有着渊博的学识修养,还闪烁着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人格魅力。几十年来,他不论课堂内外、讲台上下,都始终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很好地做到了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虽已近古稀之年,武老师依旧深深眷恋着思政课教育教学事业,他不仅受学校聘用仍然为大学生系统讲授思政课,而且始终如一关切着年轻老师和他所热爱的学生们,他感慨的说:“希望每一位年轻老师都能够‘心中有责任、眼里有目标、脚下有行动’;企盼我们农大的学子都能够‘认认真真读书、踏踏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听到这里我十分感动,武老师,我们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三尺讲台,培育无数莘莘学子;一盏台灯,迸发众多科研成果;寒来暑往,撒下心血点点;春华秋实,尽现拳拳赤诚一片。这正是武星亮教授从教四十五年来的真实写照。因此,我们坚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思政之光,必将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