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到大地上——追忆红枣专家毕平先生

发布日期:2022-07-08 作者:王立伟 点击:

把论文写到大地上

——追忆红枣专家毕平先生

王立伟(80级农经校友)

今年初夏,正是麦苗儿黄麦粒儿要飘香的季节,我来到运城市临猗县庙上乡,为那里连营般规模种植的冬枣震撼了:二十万亩冬枣全部矮化密植在大棚之中,黄土高原上不怕干旱、不怕寒冷的枣树,枝枝蔓蔓、懒懒散散的枣树,华夏民族赖以度过饥荒的枣树,竟然能密植在大棚中,干果变成鲜果,酸果变成甜果,一季产果变成了四五个月都能售果,枣农人均年收入达到二十万元以上,简直是奇迹。

当我走进庙上乡山东庄的枣树博物馆时,一尊半身雕塑蓦然映入眼帘,啊,是毕平!依然戴着厚厚的眼镜,留着长发,猝不及防间令我潸然泪下,往事历历上心头,依稀还是青春时的模样,只是成了铜身!“战友已离世,只能在故乡看到他的铜像。”我们在农大上学时看的阿尔巴尼亚电影《第八个是铜像》的情景涌入脑海,久久不能散去。

毕平,农大七七级果树系学生,认识他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山西农大农经系读书时。他长得精瘦精瘦的,戴着玻璃瓶底厚的眼镜,说话和走路都急匆匆的样子,头发时常是长长的、乱蓬蓬的。或许那时的他已经常在大田的果园实习了吧?印象最深的是:我同窗好友建勋有一次在绿格的稿纸上抄写一篇论文,是果树方面的,我有些好奇,问:抄什么呢?这么认真。他说:是毕平的论文,他在大地里忙着实习,让我给抄一下。

倏忽十几年过去了,我听建勋多次说起毕平,他在果树研究所建立了保存有465份枣品种的国家资源园,获得了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在家乡临猗庙上乡推广矮化梨枣,使枣树从15年才开始进入盛果期缩短到5至6年,在盐碱地上生活的乡亲们因枣而致富了。1999年,忽一日,建勋满脸悲容地告诉我那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毕平在陪外国专家视察时发生车祸,不幸英年早逝……《山西日报》当年12月4日头版头条刊登记者管喻采写的《枣儿用心血染红——记有重大贡献的红枣专家毕平》长篇通讯。通讯写到:“42岁的毕平成为国家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的科技顾问,农业部第三届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评审委员、中国农科院‘120’人才培养的拔尖人才。他作为红枣专家而享誉国内外。他是中国的骄傲,是科学的骄傲”。通讯写到:“毕平的一个重大贡献,是创造性地提出了‘枣矮化品种的概念’。这一命题的问世,在我国枣树栽培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通讯说:“捧着山东庄人晒得半干的鲜艳的大红枣,仿佛觉得:这颗颗枣儿,都是毕平的心。这红丢丢的枣儿,都是毕平用心血染红……”

望着连片的大棚枣树,回想着果农及技术人员介绍的“矮化、环剥、拉枝、开膛”八字通俗易懂的管理技术,我不禁浮想联翩。1985年,我在晋西北一个县的乡里工作时,看到乡里的枣树、苹果树和杏树在大地里恣意地疯长,杆粗枝壮,却叶子多果子少。我曾请原平同川的果树专家和技术员专程到乡里修剪,不承想,仅在一个支部书记家里修剪一遍就作罢了。老乡们看到那么多的枝杆被锯掉,心痛不已,怎么也不让再修剪了。至于把枣树主干环剥几个圈,不让枣树长高的技术,本世纪初我在农业厅工作到基层下乡时,县乡的不少栽植推广员都认为给枣树刮皮能接受,“剥几个圈”的剥皮技术不靠谱,农民接受不了。直到2015年,我在吕梁市工作时,经过广大干部群众多年的艰苦努力,在山西农大李连昌教授等果树专家的指导下,吕梁山上的红枣已经从庭院产业发展成连片种植160万亩的大产业。但就是这些广大农民赖以致富的枣树,遇到新疆红枣等优质红枣区大量种植的市场冲击后,产量本就不高,价格又下跌到每斤一块钱左右。加上气候变化的因素,每到秋天,阴雨连绵,红枣裂果越来越多,许多红枣都烂到了树上、烂到了地下。黄土沟壑地里的许多红枣,枣农都不去打了,因为连工钱都不够。产量低、价格低、易裂果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极大地影响了以红枣为主导产业的农民脱贫致富,也极大地困扰着我和许多地方领导。从那时起,我外出考察取经,也请农大果树系和果树研究所专家从防裂果研究起,研究怎么样大面积提高枣树产量和效益,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和临猗县现在冬枣亩产达到3000斤、枣农人均收入二十万元以上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我不禁想,农业技术的研究何其难,推广也何其难。二十多年前,毕平就创造性地提出了枣矮化品种的做法,并在他家乡的盐碱地上栽植酸枣树,嫁接梨枣,与同事们和当地农业技术员试验矮化、修剪等技术,取得了成功,让红枣盛果期提前了十年左右的时间,极大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二十几年后,这些技术在许多地区仍然有待推广,矮化密植高产枣树的面积占比仍然比较低。

近二十年来,果树研究所毕平的同事和团队在梨枣的基础上,又引进了山东沾化冬枣,为防止裂果,又推广使用了大棚设施。由于避雨防裂和提早上市两大优势,冬枣设施栽培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全省冬枣生产设施化率超过了四成,仅临猗县冬枣集中连片面积就达18万亩,占全国冬枣面积的16.3%;产量3亿公斤,占全国冬枣总量的26.2%,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四分之一,年产值达到20亿元。临猗、永济等地形成了一个规模化的设施冬枣生产基地,运城正在成为世界鲜枣供应基地……

毕平,一个真正为人民做出贡献的园艺家,一个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农学家:是你在临猗庙上乡的盐碱地里试种了梨枣;是你和你的团队战友们在盐碱地上引进了山东沾化冬枣,总结出“矮密早栽培、配方施肥、开心型修剪、生物防治、设施大棚、环剥环割”等冬枣栽植六大管理技术;是你和广大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土专家”、农技人员在运城市推广了冬枣的密植矮化技术,这些技术正在向全省300万亩枣树推广运用;是你和你的团队让冬枣提前成熟了一个季节,产期延长了一个季节,让冬枣走进了鲜果行列、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几十年来,山西农大和山西农科院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专家团队活跃在三晋大地的田间地头,在农学、果树、畜牧、农经等方面,书写了多少让人民满意的论文,如:谷子研究所陈瑛教授和她的团队培育的“晋谷21号”,推广到晋、陕、甘、豫、鲁等10多个省市,成为西北黄土丘陵地区的主栽品种,在中国农博会上连续四次夺魁,被誉为“中国小米之冠”。果树研究所邹乐敏教授和他的团队以新疆库尔勒香梨为母本、雪花梨为父本,杂交选育成玉露香梨,目前已成为山西的品牌产品。山西农大动科院李步高教授和他的团队以山西白猪高产仔母系为母本、大白猪为父本,通过横交固定和组建基础群,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培育而成的“晋汾白猪”,成为国家级品种。时任省农科院院长关建勋和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的李晋陵教授及他的团队,在省领导带领下,扎根基层、蹲点调研,形成的《武家堡调查》在2016年全国春季农业生产会议上印发,获得第二届“费孝通田野调查奖”;形成的《庆鲁沟调查》被清华大学选为学生干部重点读物,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在农业转型时期,这种深入基层、吃透情况、研究问题的做法,很值得提倡和推广”……

写到这里,我的脑海中再次浮现出了穿着沾满泥巴的旧皮鞋,脸晒得黑红黑红,头发时常乱蓬蓬,衣服时常皱巴巴的精瘦的毕平。有人说,你们所说的科学家怎么像个农民?怎么满口都是当地土话?一个经年累月在田地里的科学家,怎么能不像农民呢?不是农民胜似农民,袁隆平不就是这样的吗?

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仁。每一个心怀理想与爱的人,就是一粒良种,带给这个世间绵绵不绝的生机。毕平,你已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现在中国的冬枣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10万亩,千百万农民因你“矮化密植”的理论和实践而致富,像你一样、像你的团队一样的无数科学家在这美丽的田野上继续书写着顶天立地的论文!

海海漫漫冬枣园,赤子永恒的眷恋。毕平,你的一生,如闪电之耀亮,如彗星之迅忽,你的赤子之心已然化作强劲的生产力,带给你的家乡,乃至全中国丰厚的收益,你的事业永远年轻。你们,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重要指示精神的忠实践行者;你们,是最可敬佩的人。


【作者】王立伟,男,汉族,中共党员,1963年1月生,山西定襄人。1979年9月考入ty8天游登录测速登录农学专业学习,1980年9月转ty8天游登录测速登录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习。1984年8月作为选调生到岢岚县西豹峪人民公社工作,历任岢岚县西豹峪人民公社副主任、岢岚县西豹峪乡乡长、忻州地区监察局正科监察员、忻州地区土地局办公室主任。1992年9月后,历任忻州地区计生委副主任、忻州地委副秘书长兼接待处处长、岢岚县县长、五寨县委书记。2004年6月后,历任山西省农业厅副厅长、省农机局长、省扶贫办主任、吕梁市市长。现任山西省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